這就好比什么呢?我們家在南方的一個小縣城里,很多人家都自己蓋房子,一起就是4、5層小樓,結果就是3口之家8個房間7個廁所。
看似天衣無縫的分類體系,在某種程度上這個也是被用戶認可的分類維度,但是忽略了內容數量以及內容管理。其實我想表達的觀點概括來說是:一個被驗證成功的網站信息系統放在一個剛剛起步的新網站上,這個系統多數是冗余的。
很多人做競爭對手分析,只看到100,忽略從0-1,從1-10,從10-100的過程,如果對于一個完全沒有參照物領域,剛剛開始應該是沒有分類,只有當內容積累到一定過程了,才知道如何組織信息,這也印證了“需求從來不是創造,是被發現挖掘出來的”。
比如說,最早的QQ是沒有好友分類的,早期的Gmail也沒有label,當初的天涯也就只有幾個版塊,因為一個新的產品,基本是沒有辦法預見用戶的使用方式;當內容數量不夠的時候,也很難發現其中的信息維度和規律。一個新的系統,早期應該是越薄越好。
并且,當我們想照搬別人的一個信息系統,要看是否符合你所經營的信息內容,比如tag,tag這種組織形式放在圖片(flickr)、網頁(delicious)文章這類本身維度多,入口多,難以組織的信息下,tag是合適的。但是看很多用著tag的一些網站,其實完全沒有必要,一方面增加系統的復雜度,而且還非常難用。
從一個用戶的使用角度,我們每天面對海量的信息撲面而來,我們如何進行篩選過濾?分類索引?
先拿個招聘例子,很多招聘啟示上末尾會提示:郵件標題請注明:“UE”,但我發現一部分應聘的人就忽略這點,公司會收到N多的簡歷,也招不同的職位,在郵件列表一面搜索“UE”兩字,所有簡歷就出來,如果你的標題中沒有,是不是虧了?
這同樣說到email,一個好的信息架構師一定也是一個優秀的內容生產者。在撰寫內容的時候,尤其是標題,除了表達清楚該表達的內容,還要注意布置關鍵詞以便以后進行索引。
再比如,手機聯系人,gtalk聯系人,大家都是如何管理、查找、分類的?各個軟件、手機又是如何滿足這種需求的?